Home» News» LLCC» [LLCC 通知] 10月11日李福印教授讲座 现代汉语在Talmy理论框架下的类型归属

[LLCC 通知] 10月11日李福印教授讲座 现代汉语在Talmy理论框架下的类型归属

发布日期:2013-09-30 作者:

 

主讲人:李福印教授

主持人:姜望琪教授

时间:2013-10-11 15:00:00

地点:李兆基人文学苑2号楼(哲学系),B144

提醒:请注意与上次的讲座地点不一样。人文学苑及周边地图见附件

简介:

实证研究一:静态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摘要

Talmy(2000)把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语框架语言,认为现代汉语属于后者。此后,学界关于现代汉语的类型所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发现相关研究存在如下重大缺陷:首先,Talmy所研究的运动事件既包含位移事件(如,“小船进入山洞。”),又包括表示“处所”和“存在”的静态事件(如,“故宫在北京。”)。但是,在对现代汉语的研究中,静态事件几乎完全被学界所忽视。其次,绝大部分关于事件的研究,没有遵循Talmy关于语料的三点重要要求(即口语化、使用广泛、频率高)。本文设计了10张关于静态事件的图片作为实验手段,通过采访50位受试,通过实证方法,得到第一手语料,建立了本文的语料库,对静态事件做了深入分析。研究结论支持现代汉语为卫星语框架语言。同时,本文发现了一些表示静态事件语义的特殊句型,呼吁学界对此问题进行后续研究。

实证研究二:典型位移运动事件表征中的路径要素

摘要

Leonard Talmy在词汇化模式的研究中提出:语 言可以划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在这种两分法中,和英语相同,现代汉语属于卫星框架语言。本文搜集了描述三类(火灾逃生、矿难升井、火山爆发) 典型位移性运动事件的口语语料,通过实证研究,对现代汉语路径语义要素的词汇化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结论:本研究不支持Talmy关于汉语是卫星框架语言的论断;汉语中符合卫星框架语言特征的表达和英语中的符合卫星框架语言特征的表达有较大差异,不应相提并论;认为汉语和英语同属卫星框架语言这一观点,对于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有较大误导作用; 本文建议对具体事件做具体的语义分析;本文倾向认为现代汉语属于“互补型语言”,即" split" or "complementary" system of conflation. (Talmy 2000b: 64),此观点需要后续研究的支持。

 

主讲人简介:

李福印,男,196311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李福印曾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先后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曾留学新西兰的University of CanterburyUniversity of Otago、西班牙的University of Malaga、美国的UC BerkeleyMIT等大学,导师依次分别为Konraad KuiperJohn TaylorPedro DominguezGeorge LakoffNoam Chomsky教授等。

学术兼职:

创办并主编英文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创办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CIFCL):http://cifcl.buaa.edu.cn/

任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理事、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员、美国认知科学学会会员(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国际隐喻研究与应用研究会会员(RAaM)等。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

学术方向:

Talmy的认知语义学理论及实证研究;运动事件语义学及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抽象概念的认知表征;隐喻理论与实践;语义构建方式等方面。本人领导的FESTT小组在认知语言学创始人Leonard Talmy指导下,进行认知语义学的实证研究。(FESTT= Forum for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almyan Theory)

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参加!

发布时间:2013-09-30 12: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