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s» News» 由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主办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研讨会于2007年4月14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行

由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主办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研讨会于2007年4月14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行

发布日期:2007-04-14 作者:
附件: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研讨会

 

 

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主办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研讨会于 2007414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学者共27人出席了研讨会。刘壮虎,谷振,诸葛殷同,宋文坚,袁正校,陈慕泽,陈波、王路、徐慧璇等作了主题发言。

刘壮虎 老师主要就教学目的和开课对象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并就本课与逻辑的关系提出见解。 老师指出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在传授知识中培养理性思维能力,以知识为主。而本课的内容安排和设计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故与一般课程有所区别。开课对象针对大多数日后并不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学生。关于本课与逻辑的关系, 刘壮虎 老师不赞成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新型逻辑的说法。一般逻辑课程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所运用的逻辑是同一个逻辑,所不同的在于不同的讲授方法。一般逻辑课程以研究逻辑的目的谈逻辑、研究逻辑框架,更为严密,而批判性思维中运用的逻辑更侧重生活中的运用。

谷振 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在介绍开设这门课程来龙去脉后, 老师主要就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教程》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讲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老师认为由一个定义囊括所有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需要对定义作出选择。而该课程应当突出逻辑风格。批判性思维是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的论证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教程》一书的编写也应当追求实用性,不写“高、大、全”的教材,充分把握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尽量满足培养目标,和方便师生使用。在谈到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讲授时, 老师指出吸引力是重要的,他举例说再美丽芬芳的花朵,如果不能把蜜蜂吸引来,就会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葛殷同 老师不多谈批判性思维本身,却就中美教育体制的差异提出了自己的观察。 诸葛 老师赞同逻辑的观念比知识重要的说法,虽然传统逻辑有用但是用处不够,需要往前进。而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用诡辩达到别的目的,这就不是学术问题。 诸葛 老师仔细阅读教程后就书中值得商榷的知识点提出了质疑。

宋文坚 老师认为逻辑课需要有层次,需要针对需要和对象等不同而有不同讲法,写不同的课本,如果由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管理学家来写,会出现不同的教材。这个课是否是改革普通逻辑课的途径,不太好说,但这课的本身很有意义。 老师认为这课值得推广,并从理论上考虑可以建立一个学科。对教材的评价是语言清晰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足在于没有涉及数理逻辑的应用,仍可以改进。

袁正校提出教师应当开出不同风格的课,但讲逻辑课要有所创新和突破。中央财经大学的逻辑课程的授课方式受到欢迎。同 时袁 老师认为虽然知识是第一位的,但教师代替不了学生将它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思维能力,毕竟需要学生自己去练习。所以从实际考虑,还是提倡先把知识教给学生。

陈慕泽 老师认为高等教育分为面对各个专业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面临的问题是,既保证大的学科为通识教育设立通识课。数理逻辑代表逻辑的方向,但它不能成为逻辑的通识课。逻辑通识课是由逻辑导论担当的,这是历史地位。普通逻辑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不能达到对逻辑通识的要求。逻辑专业课与通识课教学目标不同。数理逻辑为工具性学科,体现这门学科的发展。通识课的对逻辑的要求不在于提供工具,而在于提高受教育者日常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素养。批判性思维的翻译欠妥,在国内有政治涵义。Critical thinking讲究严格性,机敏,不是挑毛病,批评。在谈到日常逻辑思维时, 老 师指出日常逻辑思维不是专业化程序化的过程,而与日常思维能力提高相关的那部分知识正为普通逻辑所覆盖。而开设这门课程需要注意覆盖与日常逻辑相关的知 识,并贴近日常思维实际,加强训练等等。其要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逻辑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逻辑知识的自然运用,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强化训练。最 后陈 老师认为作为通识课,普通逻辑和逻辑导论的开设实无必要,不需要有那么多逻辑通识课。

陈波对教材的评价是书堪称制作精良,文字表述,例题选择,机构框架很花功夫。精挑细选之作。但 陈波 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还是应该贴近逻辑。在此 陈波 老师谈到批判性思维的缘起和目的: 动力和压力来自于学生。美国50-60年 代,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培养是作为不从事逻辑研究的学生呼吁的结果,而教师回应的结果产生了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的运动。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人们成为 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有理性的公民。而原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充分提供这种能力培养的训练。作为通识课程,陈波主张开设逻辑导论和批判性思维两门课。前者提供理 论化精确的训练,后者注重实用、灵活性、反思性。我的课(前者)很受欢迎。学生反映这两门课各有所长。我认为必须提供知识含量。这门课提供的知识毕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不够充分能满足需要。两门课取向不一样,内容不一样,不冲突。

王路 老师谈到三个问题,第一是作为课程来考虑: 本课就应该看成是逻辑课程还是非逻辑课程? 王路 老师认为还是应该偏重逻辑。不能因为这门课的要求是与实际相联系,就可以把逻辑知识讲错。第二是通过这样的课程我们使人们的思维更清楚了还是更糊涂了? 王路 老 师援引了教材中的案例予以辅助说明,并提到对于诗歌和文学作品用逻辑来分析不合适。最后一个问题是知识是否转化为能力。我们希望逻辑作为知识结构教给学 生,希望将来潜移默化能运用,转化为能力。逻辑是把这种能力显出来,既不要过高估计逻辑能力,也不应该贬低逻辑知识的传授。

与会学者对上述主题发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最后由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徐慧璇就批判性思考课程设计模式作了一个简短的报告。报告对Gonzaga University,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ings College, Webster University等大学开设Critical Thinking一课的开展形式,侧重点,以及评分标准予以详尽的资料展示。

 

(朱薇)


发布时间:2007-04-14 03: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