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心灵与机器”研讨会纪要
第四届“心灵与机器”于会议” 2007年 6月 8日 至10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并得到了浙江李字实业集团 陈培良 先生的鼎力支持。
会议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方向—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展开研讨。AGI是为解决传统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更注重通用智能的基础问题和人工实现,与认知科学、心灵哲学也密切相关。会议特邀美国Temple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 王培 博士作主题报告。 王 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AGI的研究,是目前国际上这一新方向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王培 博士的报告主要分成两个部分:AGI产生的过程和一些有代表性的AGI方案。首先,他简要地回顾了传统AI的发展历史,分析了AI研究是如何偏离原初设定的一般目标(理解和实现通用智能)而形成各个子域(如视觉,推理,机器学习)之间缺乏共同基础和构架的局面的。接着,他指出,主要自2004年起,向一般目标回归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种回归主要由两种力量所驱使:一是主流AI研究者试图把各个子域已有的成果集成起来,建构一个整合的系统来实现通用智能;另一就是目前尚处于非主流地位的AGI。与主流AI把智能分解成若干不甚相关的组块而后谋求集成的理念不同,AGI研究者认为应该一开始就把智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澄清基本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建构通用的智能系统。这样,一个完整的AGI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智能的一般理论,理论的形式化工作,具体的实现手段。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中, 王培 博士对国际上现有的代表性的13种AGI方案作了述评。这些方案都把智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但关于智能的工作定义不尽相同,所采用的形式化手段和技术路线也各有特色。其中, 王 博士也介绍他自己的方案NARS所采用的工作定义和技术路线。另外,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的 朱菁 教授介绍了对人的通用智能研究的情况,为AGI研究提供了一些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依据。
在 王培 博士的发言过程和随后进行的讨论中,来自人工智能、逻辑学和心灵哲学的专家、学者就其中所涉及的哲学问题、理论和技术路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哲学层面上,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关于智能的定义以及智能与认知、心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在AGI中关于智能有五种定义:结构型(例如模拟脑结构来实现智能),行为型(模仿人类智力,图灵测验就属于这类),能力型(例如解决难题的能力),功能型(例如具有认知功能),原理型(例如建立一般的原理),问题是这五种定义是否有统一的哲学前提或共识。 王培 博士认为,AGI除了把智能看作一个整体外,没有其他哲学上的前提,五种关于智能的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同的。在理论和技术路线上,大家分析了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实现进路各自的优点和存在的困难,也讨论了如何实现一个AGI系统内部的相容性问题。
鉴于目前国内缺乏对AGI的了解和研究,与会者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开得颇为及时,也很有收获。最后,会上基本确定了下次“心灵与机器”会议的主题:智能机器人的挑战。
(江宇靖 郦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