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s» News» 9月22日彭杉杉报告:从语义角度反驳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

9月22日彭杉杉报告:从语义角度反驳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

发布日期:2015-09-22 作者:
附件:    zzzzzzzzzzzzzzzz.doc    

一、报告概况

         报告主要简述了名称的摹状词理论以及克里普克的因果历史理论。克里普克通过对前者的质疑,表明专名是严格指示词而摹状词是非严格指示词;专名有指称而没有涵义,专名的指称是由因果历史链条所决定。

         通过这两种主要的名称理论的分析,报告论证了如下观点:(1)专名是对象的符号化代表;(2)专名的涵义是对象特征在语言主体思维中的表征,是识别其指称对象的方式;(3)专名的涵义通过摹状词的形式被表达。

         名称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语言和世界之间的一种形而上学关系,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语言共同体使用它们去指称什么对象。我们的语言共同体对它们的理解在确定其所指的过程中将发挥作用。在某一语境中,我们通常借助于某些摹状词、说话者的意向、知识网络和背景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名称的所指。

二、问答记录

Q:表示提问           A:表示回答           S:表示补充

 

王彦晶Q "彭杉杉" 是否是专名? 若是专名按克里普克理论应该是严格指示词,但因为有重名所以看上去似乎不是严格指示词但不接受"彭杉杉"为专名也太反直观。 怎么解释?

彭杉杉A:他们只是拥有相同的名字,但不能说拥有相同的名称,这个区别可以从因果历史线条中看到。

 

刘壮虎Q:通名中是否有空名?比如,“圆的方”显然既是一个通名,也是一个空名。

彭杉杉A:是的。

 

王彦晶Q:每个专名都有一个因果历史链条,那么是否可以用这个因果历史线条代替这个名称而作为专名使用?

彭杉杉A

 

邢滔滔Q:因果历史链条中命名仪式之后指称的失效是怎么回事?

彭杉杉A:就比如我与下一时刻的我是不同的,两者不管是从细胞结构还是生理机制上都发生了变化,再如今天的北京大学和明天的北京大学也有不同。

 

刘壮虎Q:为什么我们说对象时指的就是物理对象,作为对象的“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一定是变化的呢?但通过链条传播的是一些不变的东西,那是什么?

彭杉杉A:我们说不变其实是说我们对名称的理解没有变。

  S:我们人首先就是以血肉之躯存在的,所以就一定先要考虑是物理对象;克里普克专名理论中讲到,为保证因果历史链条传播成功,需要前面的人与后面的人关于名称有相同的指称意图。但亚里士多德已经去世很多年,那怎么才能保证指称意图相同?

 

刘壮虎Q:客观上是有指称意图,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指称的是谁,就比如一个人很笨,他从没听说过亚里士多德,更别提亚里士多德的指称对象是什么。另外,按照你的说法,涵义在思想里,那涵义是对个人来说的还是存在一个公共认知?比如我对鲁迅的认知算不算鲁迅的涵义?如果有公共涵义,那是对所有人来说的吗?

彭杉杉A:我认为这两方面都存在,个人的认知也构成名称的涵义,但也需要有一个公共的涵义以保证交流的正常进行。且公共涵义并非要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大部分人认知到就可以了。

刘壮虎Q:大多数是不是太模糊了,这样形成的公共涵义也就太不清楚。并且这里的大多数人会发生变化吗?

彭杉杉A:会的。

 

刘壮虎Q:还是皮亚诺的例子,一般大家都认为皮亚诺是皮亚诺定理的证明者,即把皮亚诺定理证明者这个涵义归于皮亚诺这个对象,皮亚诺证明了皮亚诺定理这个句子就为真,但后来发现事实上是戴德金最先证明出来的,上述句子真值就发生了变化。一个真句子却与客观事实不符,今天是真句子,明天就可能是假句子,这对真理论而言代价太大。比如性质是某个对象的,可我们却说该对象具有这个性质是个假句子,这怎么可能?这样的话这个性质还能够成为名称的涵义吗?按你的理解,认知、涵义和真假是不一样的,你是说要把认知和涵义结合在一起,那是不是也必须把涵义和真假分开。你是主张认知不是涵义呢,还是涵义和真假无关?还是说客观确定一个句子的真值与涵义无关?

彭杉杉A:首先我认为这对原来的真理论并没有推翻,从个人认知到达公共认知是基于意图和知识背景的一致,我们认为这句话符合事实,所以它就是真的,如果后来有了新的整句,证明我们之前搞错了,那么公共认知就会对句子的真值重新赋予为假,可以有个人的理解,但是必须与公共认知一致才能够实现交流。所以我说的真也是与事实符合的真,但这个符合是还在发现中的。

 

王彦晶Q: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跟认知或主体是没有关联的,客观世界所得到的真值应该与信念、认知等都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的话就会像刘老师说的那样损失太大了,陈述的事实,应该是知道或信念无关。

彭杉杉A:它是有确定真值的,句子本身有真假但与认知无关。在我这里,结合目前的语言现象,就如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我们不会说它的真值不确定。

王彦晶Q:当有证据证明亚里士多德不是亚历山大的老师时,但亚里士多德的指称似乎没有发生变化。

彭杉杉A:可能我叙述的不是特别清楚,我所主张的是有一个事实的真,是对目前状况的认知,当求证之后可能对亚里士多德赋予一个新的涵义或者是新的表达,比如那个曾经是亚历山大的老师的人,但涵义改变不影响名称的指称。

 

王彦晶Q:在你的理论中,专名是不是严格指示词?

彭杉杉A:不是。

王彦晶S:那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新的信息进来,东西就变了。

彭杉杉A:原来我们认为是亚历山大老师的人现在可能不再是亚历山大老师了,变的是涵义,指称没变。

王彦晶S:那这样的话名称就是严格指示词了。

刘壮虎S:你的理解应该是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认知在改变,但认知对象是没有变的。但你的理论当中没有听到认知对象没有变,只是涵义在变。

 

周北海Q:按你的理解,涵义和内涵是一样的吗?

彭杉杉A:一样的。

周北海Q:凭什么这样认为?从英文单词上看,它们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对应,senseintension,为什么在你这里就是一样的了。

彭杉杉A:虽然也有人做了区分,sense在思想世界中,intension在语言里,但个人认为是一样的。可以看作都在思想里。

周北海Q:你的这种主张是对别人思想的改正还是也有别人认为是一样的?

彭杉杉A:我认为这是不同人使用的个人意图吧。

周北海Q:看起来你不是特别确定,这个你应该要严格地查一下。你的理论与弗雷格的描述指称论有什么不同?

彭杉杉A:我对弗雷格的第三域没有特别多的了解,但我认为它应该是客观的,我认为个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加入了人的因素。

周北海S:总结一下你的观点,1、你认为你在比弗雷格加入了人的因素,他的sense不需要人;2、你的论述涉及了人的认知;3、认知的东西表达出来就是摹状词。这三方面区别于弗雷格的描述指称论,弗雷格也确实不涉及人的认知,但你的理论与认知语言学范畴有很多共通之处,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相关的文献,如果没有就只是你在拍脑袋想,那么你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就是值得怀疑的,你们都是谈认知的,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可以借鉴的,都是要研究的。

 

周北海Q:你的文章标题是从语义学角度来看,但看你的内容更多的是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的,因为你把人以及认知扯进来了。

彭杉杉A:语用学涉及对个别句子语境的分析,但我的考虑是脱离个别句子的,因为语义学纯客观在我这里过不去,需要有一个主观的因素在,所以我才加入了人的考虑。

周北海Q:你看到我几年前写的文章《剧本名称理论》吗?也是谈弗雷格与克里普克的涵义与指称的,你应该看一下,有创新是好的,但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你说涵义就是认知的结果,那么多少部分才算是公共认知,涵义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模糊的。

 

王彦晶S:我提两点一般性建议:1、希望报告的时候能够有相关文献综述,你这个选题有很多人在做,虽然也列了参考文献,但这与真正的文献综述还是有很大去别的,所以应该在文献方面加强,这样才会有新意;2、做报告时有帮助的是可以列举以下比如直接指称论的优势,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等,这样更清楚明了一点。文献的积累是关键,需要大大加强,只有在阅读大量的文献之后才能有这些基本的深入的讨论。

 

苏兴池Q:我学过的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反驳是摹状词和专名不能在模态语境中很好地替换,如亚里士多德必然是亚里士多德,但亚历山大的老师不必然是亚里士多德,这一点你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彭杉杉A:克里普克对摹状词理论的反驳有语义、模态和认知三个方面,但与我的理论涉及点不同,我主要从语义角度来分析,所以我就没有列举出来。

 

  Q:面对变化的个体,之所以用同样的名称来命名,是人起了重要作用,比如特修斯之舟涉及到个体同一性问题,例如当三年二班的同学全都换了一拨后,我们仍然用三年二班来指称它,为什么?人在同一性的识别问题上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彭杉杉A:虽然对象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还用三年二班的名称,是因为其中的思维概念是保持不变的,关于这一块,我没有想太明白。

邢滔滔S:碰到大问题没有深入地了解、研究过,如果有一手文献就一定要大量地、全部地去看,性质变了,还用原来的名称在命名,克里普克的理论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identity问题,怎么识别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是同一个对象,同一性这个问题牵涉的太多,如果将来做这方面的话,希望是做一个具体的方面,你现在的理论一下子铺开了就使得很多具体方面不好说清楚。

苏兴池S:我认为把语言共同体有共同的概念改成理念会更好,理念更接近于你要表达的东西,比如三角形就是一个理念,不用区分personalpublic,将牵涉时间之后的同一性问题看作理念的保持不变性,从同一性角度看,我认为这可能会是一个解决办法。

 

  S:每个问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出来的,但是一篇文章只能解决一两个问题,不可能涵盖所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留作以后去学习,去补充。要更广泛地看东西,不能太少,也不能太窄,要注意多读书,没多问题都会面临很多反例,只要能把观点说的很有道理,形成一个理论,就是很好的,回答所有的反例是不可能的,但有人反驳便是好的。

 

程莹莹Q:最后我有几个问题:1、你也有讲到,关于因果历史链条传播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涵义,有人认为是指称,我觉得为什么不应该是涵义和指称都有?2、你有讲到,有公共认知和个人认知的不同,个人认知服从于公共认知才能使得交流顺利进行,那么公共认知如何确定?如你写出来的两个藏语对不懂藏语的人来说只能是符号,因为不理解,而对懂得藏语的人来说确是有涵义的名称,就是说不同的语言共同体有不同的名称?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涵义,但有一个公共的涵义在那里,但是个人不可能知道对象所有的性质,那算不算我理解这个对象呢?4、戴德金和皮亚诺的例子,如果公众认知是皮亚诺证明了皮亚诺定理,但实际上是戴德金证明的,语言共同体和事实出现了分歧,那么我们是服从于语言共同体还是服从于事实?

彭杉杉A:第1个问题,是可以说因果历史链条既传播了涵义,也传播了指称;第2个问题,关于公共认知,我是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通过沟通交流确立的,一个人以上都可以称为语言共同体,只要能够交流,不同语言世界中是会有不同的名称的;第3个问题,不知道全部的涵义,也可以理解名称,只要都用它来确定同一指称对象;第4个问题,皮亚诺的例子是要看目前状况下的语言共同体的公共认知的,直到有一天发现之前搞错了,公共认知改变了,才会对名称赋予新的涵义。  

三、程莹莹评论

彭杉杉同学的报告思路清晰,大致清楚,主张名称与对象之间没有天然的关联,需要有人把名称与对象联系起来,符号之为名称也需要人的参与,在名称与对象之间加入了语言共同体公共认知得到的涵义。我认为有三个地方是可以改进的:

1、在时间分配上,要做到主次分明,将主要内容放在介绍自己的理论上,而不应该一半介绍别人的一般介绍自己的甚至介绍自己的更少;

2、就像刘老师说的那样,要带着逻辑去看这些专名理论,看看是否缺漏了什么,就像重名的问题,这是直观上很容易想到的,再看别人的专名理论有没有相关的介绍,为什么没有,这应该怎么理解等等;

3、在后面讲自己的观点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还是在列举别人的观点,不管是描述主义者观点还是克里普克观点,我认为应该也要有一些对不同观点的反驳,这样才更显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四、陈波导师评论

我主要讲4点:

1、彭杉杉讲的大致清楚,一直在进步中,值得表扬;

2、一直以来,报告的形式都是先介绍别人观点,再陈述自己观点,现在很多论文都是介绍加评论的结构,其实这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可否改一下报告的传统,在报告开头就先亮明自己观点,让整个报告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再找支持自己的证据,再看看有哪些跟自己的观点不一样,他们不对的话不对在哪里;

3、你讲到的名称的涵义是主体的感知,感知用了perception这个词,但其实perception这个词是偏个人化的,如果是个体的感知的话怎样保证语言交流的公共性,由于名称是指称到客观世界中,且句子需要被赋予真值,所以涵义也必须是公共维度的;

4、感觉你的观点受我上学期上课很大影响,很多观点都是我在课上讲过的,我觉得要严格交代清楚自己核心观点的来源。


发布时间:2015-09-22 20: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