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报告主要内容是自然语言中词汇的指称性用法和谓述性用法。指称性用法是用于指称世界中的客体;谓述性用法是描述客体的属性。陈波教授认为,无论专有名词、限定性摹状词,还是形容词、动词,都有指称性用法和谓述性用法,并以此为依据反对克里普克对名词严格用法和非严格用法的区分。上述区分是从语义角度而言的,认为语义和语用都和使用者相关,区别在于是依据语言共同体的公共认知,还是个别使用者的特殊语境。
刘壮虎Q:“华盛顿是第一任美国总统。”这句话中,“第一任美国总统”无论是指称性用法还是谓述性用法都不影响真值。何以区分是哪种用法?
陈 波A:该句中“第一任美国总统”既可以是指称性,也可以是谓述性。
周北海S:这句话中“华盛顿”是个体词,“第一任美国总统”不是个体词。
彭杉杉Q:作为谓述性用法的词如何得以指称某物?
陈 波A:这是描述中如何避免循环的问题。存在着一个初始的命名环节。例如人名,并无意义。传播开来而被大众认知。
苏兴池S:在“东京是日本首都”中,我认为“日本首都”是谓述性用法。在“如果我是奥巴马”中,“奥巴马”是摹状词。不能从自然语言本身中看,所以这区分不严格。
陈 波S:在“日本首都很漂亮”中,“日本首都”就是指称性用法。
王海若S:对语义和语用的区分标准提出疑问。隐义也属于语用范围,故陈波提出的指称性用法和谓述性用法是语用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可能不是亚里士多德”依赖一定的条件。
陈 波S:承认尚未能够明确区分二者。强调没有离开使用者而存在的语义。
郑 植S:传统上,若语句脱离语境而不改变含义的,就是语义。否则是语用。基本同意陈波的看法。
周北海S:陈波是针对自然语言而讲的。对于抽象的语义学,不需要语境,和个人文化等因素无关。
陈 波S:形式系统和语义之间需要人来解释。映射关系是人指派的。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是错误的。
刘壮虎S:这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周北海S:哲学问题没有对错。弗雷格是实在论的。
陈 波S:形式语言是自然语言的简单版本。数学有多种理解,实在论、自然主义等,是否与外界有关。
周北海S:数学标准不是由共同体承认的,而是有客观标准的。
陈 波S:这是混淆两个问题,真假与是否有意义。
刘壮虎S:最终还是要讨论如何给出真值。
周北海S:分不清语用和语义是因为只看自然语言。陈波的观点类似于内涵和外延的用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用法。例如人名相同时如何区分、使用?需要一词多义的解决办法。一个函数根据语境跳出个体。
刘壮虎S:如何指称特定个体,任意个体?
周北海S:同意将模态逻辑的处理方法用于自然语言是不合适的。
(沈丙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