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专业的校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琚凤魁老师应邀于6月4日进行了一次题为"Trace semantics for Regular PDL with intersection"的报告。
报告主要分三部分。背景的部分先介绍PDL的基本想法,反复强调modalities与action的关连;接着介绍带intersection的Regular PDL的语法及模型,侧重对trace语意的讲解,并给出了counterexample说明trace语意与关系语意的差异。讲者认为在trace语意下的intersection——相对于关系语意——更准确捕捉同时(concurrency)的概念。 第二部分,透过对比Regular PDL与Regular IPDL,解释trace语意与关系语意equivalent的条件。接着引入原子树模型及test的概念,讨论两种语意下有效公式集的包含关系,并带出Regular IPDL的公理化问题。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关于不带iteration的Regular IPDL在完全公理化方面的技术结果。
报告的讨论环节有焦点如下︰(一)研究的驱动力是什么?特别是,像trace语意这种强调sequence的语意,应用价值何在? (二) 如何区别atomic action?假定原子行动的执行时间等同是否太强 (以致所谓的同时性脱离了现实的直观) ?(三)同时性与并发性(来自CS对进程的研究)的差异是什么?(四)讨论现有关于不带iteration的Regular IPDL的一些技术处理——特别针对带无穷前提的推理——是否合理。
(撰稿人:劉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