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s» News» 周北海、刘壮虎参加第五届心灵与机器研讨会(2008山西太原),并提交论文

周北海、刘壮虎参加第五届心灵与机器研讨会(2008山西太原),并提交论文

发布日期:2008-07-21 作者:
附件:   

周北海、刘壮虎参加第五届心灵与机器研讨会(2008山西太原),并提交论文。此次会议由山西大学承办。周北海在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从概念空间到范畴空间》。

 

涉身性与涉身认知

——“心灵与机器2008年太原会议”综述

 

200872225日,“心灵与机器2008年 太原会议”在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技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大学逻 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哲学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近20所国内外高校或科研单位的3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他们主要来自哲学界、逻辑学界、计算机学界和人工智能学界。本次会议受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晓力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胡新和教授共同主持的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认知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6JJD720011)的资助,会议主要议题为“涉身性与涉身认知(Embodiment and Embodied Cognition)”,涉及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哲学和逻辑等众多学科领域。会上,共有14位代表作了精彩报告,每个报告之后又分别设有专家点评和代表自由提问环节。

722上 午,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殷杰教授代表科哲中心致辞。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主持了上午的大会报告,汕头大 学医学院的刘西瑞教授、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哲学系的孙卫民教授、厦门大学的周昌乐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评论。中国科学院胡新和教授在《涉身认知的“是”与 “非”》报告中,在对拉可夫和约翰逊的涉身认知思想的介绍基础上,通过对概念和理性等的身体基础的探究,揭示了涉身认知的“是”的方面,同时又反思和批判 了涉身认知的“非”的方面,尤其是涉身认知的自然主义倾向和经验色彩。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李恒威副教授在《自我与具身性》的报告中指出,自我的 科学研究是从“具身心智是自我存在的根本方式”这个前提出发的,全面理解自我首先就要基于一个有机体及其生存的视角。自我的科学研究又有两个方面:自我的 内隐方面和自我是如何具身的问题,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必然导致从生命-心智连续性上来思考自我的起源、演化和发展。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在《从概念空间 到范畴空间——逻辑学与概念的涉身性》的报告中,首先以逻辑学为主线介绍了四种类型(传统逻辑、经典逻辑、认知语言学以及现代逻辑+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理论,并着重讨论了认知语言学概念理论的代表G?rdenfors的概念空间。他指出,概念空间用代数几何学方法探讨概念的内部结构,范畴空间是由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概念的外部结构,概念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共同形成关于概念的认知基础,并且概念空间和范畴空间都是由认知主体的先天构造决定,是涉身的。

722下 午前半段会议由北京大学周北海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浙江大学李恒威副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 学学院的田平教授在《窄记忆和宽知识——外在论和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报告中指出,为辩护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由拉德娄等人针对柏高 先的记忆论证所提出的外在论记忆观,面临着动摇记忆的认知地位的问题。她认为,只有一方面将记忆内容看作是窄内容,另一方面将自我知识看作是宽知识,外在 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才能得到有效的辩护。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郦全民教授在《虚拟机概念与若干意识模型》报告中强调了基于虚拟机的计算观:心智状态即为 虚拟机状态。在对虚拟机概念及其基本特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他就当代比较流行的几种具体的意识模型或理论展开分析,认为这些模型或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 解决心智的“难题”开辟出一条可能的进路。山东聊城大学哲学所的孟伟副教授在《加拉格尔论涉身性与交互主体性》报告中,评述了加拉格尔的整体涉身性思想: 身体图式与身体意象的界定为涉身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新生儿模仿与伊安案例是对这一概念框架的科学说明,而交互主体性理论则是在这些探讨基础上的 哲学扩展。

华东师范大学郦全民教授主持了下午的后半段会议。北京师范大学田平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壮虎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评论。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哲学系孙卫民教授在《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Swampman》 的报告中指出,沼泽人的例子是对心理内容目的论的一个极大挑战,它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心理表征的内在论和外在论之间持续争论的更为一般的问题。从这种更宽的 视角来看,这一挑战就不会像起初那样严峻,并且我们有更丰富、更好的资源来回应这一挑战。同时,沼泽人的例子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在论与外在论争论的 本质。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董军教授在《人工智能:历史、困难和目前的选择》报告中,针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人与机器的交互的问题,讨论了形象 思维的重要意义及其与认知神经科学结论的关系,以及在经验和在人工智能中极为关键的作用,并以艺术活动中的书法创作模拟和医学诊断中的心电图识别为例进行 分析。他认为,智能模拟、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型是互相联系、不断进化的过程,它们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艰苦的探索。

723上 午前半段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胡新和教授主持。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孙卫民教授和胡新和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评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魏屹东教授作了《心灵 与表征》的报告,他讨论了作为表征者的心灵,以及知识与表征之间、心智与表征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哲学史上的各种表征概念和当代的各种表征主义,最后总结 了表征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陶孝云在《为概念论辩护——从感觉运动的观点看》的报告中,力图引入一种将感觉运动的知性视为知性基本形式的观点来为受 到反驳的概念论辩护。他认为,感觉运动技能本身应被看作是概念化的或“原概念化的”机能,感知者因拥有此技能而使其感觉刺激成为具有呈现世界的内容的经 验。感觉运动技能能够起着像概念论者赋予概念的大部分作用,同时又不会面临来自非概念论者从动物感知、感知与判断有别以及刻画经验的细致性这三个方面的反 驳。

浙 江大学李恒威副教授主持了上午后半段的会议。北京大学周北海教授和山西大学魏屹东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评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路寻在《对涉身哲学的一些思考 ——浅谈梅洛-庞蒂与拉可夫、约翰逊思想的异同》的报告中,比较了梅洛-庞蒂的涉身哲学思想和拉可夫与约翰逊依据认知神经科学的成就所提出的涉身心灵概 念,认为二者在对身体的理解上有着相似之处,并在探讨他们思想异同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启示。南开大学哲学系的任晓明教授在《计算主义纲领的得与失——评派 利夏恩的计算主义思想》报告中,从计算主义哲学的理论渊源、认知计算主义的十个中心问题以及对派利夏恩的《计算与认知》的评论等方面,介绍了这本代表认知 科学对心智理解的正统观点的著作,并阐述了书中“计算=认知”的论题。

723下午的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田平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周北海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曾振柄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评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危辉教授在《基于发展心理学概念习得观点的形式表征与演化过程》报告中,借鉴Karmiloff-Smith的 表征重述假设,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概念习得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表征和演化过程,使得通过表征重述而习得的概念能够通过一种可验证、可复制的载 体将其语义和语用固化下来,并置于一个用对象来物化的表征环境中使得概念的精密化和概念系统的建构变得更加可控和可操作。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赵玉鹏在《机 器认知何以可能》的报告中,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物理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以及行为主义等观点分别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人工智能的三种研究纲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 对立,只是根据技术的发展而使研究重心发生偏移,对知识和思维本身的深切关怀是人工智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汕 头大学刘西瑞教授主持了下午举行的闭幕式。胡新和、江怡、李恒威、刘壮虎、周昌乐、刘晓力等分别作了发言,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成果和成功举办的经验,并对将 来“心灵与机器会议”的举办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本届会议还宣布成立了由刘晓力担任组长,周昌乐、周北海、郦全民、朱菁以及李恒威为组员的六人工作小 组。工作小组部署了下届会议的相关工作:2009年“心灵与机器会议”的主题为“意向性与脑科学”,负责人为周昌乐教授,时间与地点待定。届时,工作组将邀请脑科学专家作脑科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意向性研究的启示的报告。

此外,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还在晚间茶座上,开展学术沙龙,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部分代表甚至深夜围坐,夜聊涉身认知、意向性和机器理解等问题。本次会议是一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而又细致探讨的、成功的会议。

 

(陶孝云、唐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发布时间:2008-07-21 06: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