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逻辑学博士生培养工作联席会议
2013年4月13日上午8:30,“全国逻辑学博士生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7号楼3层305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具有逻辑学博士点和几个有逻辑学硕士点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逻辑学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的刘壮虎教授主持开幕式。
首先,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周北海教授代表主办方介绍会议发起情况和会议议程。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致辞。高教授回顾了历来人文学科博士生培养遇到的困难和当前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就业压力,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学术发展不接口,但是,学术发展本身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需求,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纯理科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不能完全屈从经济发展的需求。哲学尤其是逻辑学是人们赖以思考的方式,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因其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限制它的发展,资金上要有些政策方面的保护措施。然后高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博士生招生培养、出国资助以及与其他院校合作培养方面的发展状况,希望其他院校予以参考借鉴或讨论改善。
哲学系系副主任、党委书记尚新建教授代表哲学系致辞。尚老师认为,逻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逻辑学的发展程度如何、普及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哲学的发展,但逻辑学目前仍然力量不足,规模不大,逻辑学的学科建设、博生生培养等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逻辑学跟有些人文学科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它的标准是国际化的,如何在中国做好学科建设和发展等工作需要认真探讨。
然后与会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合影留念,经过短暂的休息后,会议继续,北京大学逻辑学教研室周北海老师和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陈慕泽老师先后主持了会议。
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刘壮虎教授介绍了博士生情况调查结果及其分析。调查主要针对国内哲学系逻辑学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展开。从1987到2012年间,共有逻辑毕业生219人。就业情况分为三类: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占66%)、其它学术的教学研究(占24%)、非学术的工作(占10%)。但真正从事逻辑学教学研究的可能并没有这么多。几乎没有从事与具体应用领域相关工作的。研究方向分为四大类,一、数理逻辑、哲学逻辑、其它逻辑。二、逻辑与计算机、逻辑与语言、逻辑与社会。三、逻辑与哲学、逻辑哲学、西方逻辑史。四、中国逻辑史。1987-2002的15年间,逻辑理论研究中,哲学逻辑远超数理逻辑。逻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从语言起。逻辑哲学研究中主要是哲学研究。逻辑是方面主要是中国逻辑史。2002-2007,逻辑理论研究中,其它逻辑理论兴起。逻辑与其他学科结合仍以语言为主,与社会(经济、法律)的结合也有很高的比例,与计算机的结合开始兴起。在逻辑哲学类别中,逻辑与哲学研究人员增多,但哲学还是占主导。在逻辑哲学与西方逻辑史类别中,西方逻辑史几乎消失。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比例迅速减少。2007-2012,逻辑学博士毕业生继续增加。理论研究方面数理逻辑比例有所提高。应用方面与计算机的结合比例提高较快。逻辑哲学类别中,哲学研究又开始增加,但比例仍在减少。西方逻辑史的研究有所复兴,中国逻辑史继续减少。总体来看,结构趋于合理。从ProQest学位论文全文检索平台采集的数据看,2009-2013年间,国外博士论文分布中逻辑与计算机占压倒性优势,但从这个平台统计,样本偏小,数据仅供参考。但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国内结构分布还是趋于合理的,只是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刘晓力教授对此统计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质疑,国内的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哲学系下的逻辑学专业学生,而国外的数据则不分专业,所有与逻辑相关的论文皆作为样本,二者并不可比。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的熊明辉报告了中山大学逻辑学博士培养情况。首先介绍中山逻辑学学科点的简史。然后介绍了学科点的现状,师资团队方面,介绍了人员结构、导师结构、年龄结构、方向团队等现状,中山大学逻辑学研究方向点多面广,研究方向主要有数理逻辑、非经典逻辑、哲学逻辑、人工智能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哲学与逻辑学史,每个大方向都组建了专门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然后熊老师介绍了中大逻辑学博士生培养“走出去、请进来、转起来”的九字理念。从设立博士点以来,共招收博士生九十多人,已毕业50人,其中90%进入高校从事逻辑学的教学科研或相关工作。在学生培养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主要有四点经验:一、用鹰眼搞学科;二、用狼眼创梯队;三、用猫眼做学问;四、用蛙眼带学生。然后总结了三点感受:时代步伐很难跟;朝中有人好做事;从娃娃抓起很重要。二点困惑:学生比导师还忙;皇帝不急太监急。一点愿望:逻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同时能跟其它学科领域进行更广更深的交叉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郭佳宏副教授介绍了北师大逻辑学研究生学科点的一些情况。研究生培养方面,2006年获得博士生招生权,2012年正式招生。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逻辑学学科设置方面受限,但导师组采取了一些折中方案,开设了一些相对前沿的课程,提倡学生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参加学术交流合作。如何处理好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复杂关系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招生方面仍面临生源不足等问题,导师的不足导致博士生招生名额少,硕士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不太适合专业选拔。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太少,高级课程比较难开。
复旦大学杨睿之汇报了复旦大学逻辑学学科发展状况。复旦大学学科设置上比以前有所改进,逻辑学专业课之外的业余课程,比如中、西、马学生只需选修一门即可。复旦还开设了一些前沿的逻辑学基础课程,如集合论,可计算性理论,模型论,力迫法等等,还尽力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但招生方面目前仍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也是不太合理。希望能有一个各院校各学科研究生交流合作的平台,以方便国内外哲学、数学、计算机各专业中对逻辑学感兴趣的同学自由的交流学习。
上午最后发言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冯棉教授,冯教授主要介绍华东师范大学逻辑学学科点的发展状况。华东师大逻辑学研究方向有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非形式逻辑与中国逻辑史、西方科学哲学、心灵哲学;非形式逻辑与中国逻辑史等等。已毕业博士生三人,方向都是逻辑哲学方向。华东师大逻辑学教学非常重视扩大学科的影响力。开设了全校免费师范生逻辑学课程,逻辑学还设为了全校公共选修课,开设MBA课程,宗教班逻辑课程,举办学术沙龙,终身教授报告等等。积极参与上海市逻辑学会的活动,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最后冯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要注重基本概念,讲解理论背景,剖析知识难点,注重实例分析,鼓励问题讨论,拓展研究视野。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现代逻辑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视野,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冯教授以“蕴含”关系、“蕴含悖论”为例,讲解了如何在教学中怎样把基础概念讲清楚、帮助学生拓展逻辑视野。
下午的会议分为三阶段,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冯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胡泽洪教授、西南大学唐晓嘉教授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华南师范大学胡泽洪教授。胡教授先简单介绍了本校逻辑学博士点的情况。华南师范大学逻辑学专业的博士生培养以“立足基础、服务前沿”为目标。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开设基础课程。不同的是对硕士生的指导倾向于将学科思想方法讲懂讲通,而博士生的课程教学更侧重于提出问题、寻找研究点。对于博士生的论文写作,胡教授特别强调两点:选题的前沿、参考文献要一手。针对当前国内逻辑学科的总体状况,胡教授还提出了培养单位(尤其是同一地区的)学分互相承认、创建全国性博士生培养论坛、互派博士生交换培养等建议。
随后发言的是河北大学的张燕京教授,张教授从招生情况切入话题,坦言本校逻辑学硕士点每年六个的招生计划都能完成,但生源质量不够理想。学校对博导资格的限制也对学科建设有一定影响。尽管如此,学科点的硕士生培养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紧随其后的是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简要介绍了南京大学逻辑学的传统之后,张教授着重谈了跨学科平台、博士后流动站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他还分享了南京大学逻辑学的办学经验:一是将现代逻辑的基础训练放在首位,二是使学生对逻辑学的发展历史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有全面且有侧重的把握,三是使学生的研究能够既立足学科前沿又富有新意。张教授还特别提到了本校的跨学科研究所对博士生培养的作用。针对学位论文的指导,张教授认为要将学科前沿动态、学科点的学术积累、学生志趣及就业方向相结合。发言的最后张教授指出了办学的主要困难还是生源质量,生源两极分化、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科发展。
南开大学的翟锦程教授接过话题加入了讨论。翟教授突出了师资队伍结构、招生方向调整、与国际接轨等几个重点。他建议学界省思对逻辑学科的定位。 他认为,应当从逻辑学作为科学前沿的工具学科方面寻找和挖掘发展空间。翟教授同时指出整合各校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是比较现实的发展策略。
短暂休息过后下午的会议进入第二阶段,率先发言的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陈江教授。陈教授坦承与兄弟院校相比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逻辑学科发展尚处在普及教育阶段。作为学科负责人,陈教授恳请兄弟院校的学界同仁充分考虑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地区院校和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应计划对内师大逻辑学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清华大学的刘奋荣教授也就清华学科点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刘教授表示当前最关切的问题在于招生指标。关于学生培养,刘教授谈了四点体会:一是要将学生志趣放在第一位,二是训练(尤其是英文写作)要早抓狠抓,三是坚定不移的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刘教授倡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关院校在彼此举办暑期学校等学术活动时相互提供支持。
山西大学的毕富生教授简要分享了他在山西大学从事科研活动的心得。山西大学目前采取的是西哲、科哲、逻辑捆绑式发展的方式。针学科点的现状,毕教授对学生培养采取宽进严出。试水了硕士生预答辩等措施推动学科建设。毕教授总结了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有平台好发展。
上海大学的林莉娜教授主要提出了她对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如何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如何处理与哲学一级学科的关系?林教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作为相当长时期内学科建设的总方针。
西南大学的唐晓嘉教授则以几个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为例谈了她在教学第一线的体会。唐教授坚信选题和知识面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她认为学科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学科的从业人员。而复合型人才应是未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如何扩大逻辑学的影响力,唐教授提出以突出逻辑的应用价值为着重点。
首都师范大学的夏年喜教授比较关心逻辑学在哲学系的学科地位。入学考试不能突出逻辑专业的特点、本科和研究生的招生均不受重视、捆绑式培养造成的专业课程偏少都阻碍了学科发展。夏教授呼吁按大类招生的趋势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变,更多考虑二级学科的实际需求。
在表达了对之前同仁发言的认可之后,浙江大学的金立教授也就浙大的情况与大家交换了意见。浙大的逻辑学研究团队具有年轻、合作、互补、国际化的特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比较好。但仍然存在生源质量不理想、培养年限较短、男女比例不调、跨校交流少等问题。为此金教授建议大家增进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增强对学科宣传、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武金教授谈了人大逻辑学的发展状况。人大的逻辑学学科点在校内地位较高。博士毕业生多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专门从事逻辑学专业研究的则较少。他认为在博士生培养中要突出现代逻辑的力度 、重视兄弟院校交流、提高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杨教授还以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为例探讨了将跨校合作向实质化推进的可能性。
下午最后的发言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国平教授。杜国平教授以自己在社科院学习时的亲身体会为基础介绍了社科院以关爱学生、联合指导、不强加要求为特色的培养方式。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社科院的招生体制导致的招生困难。为此他建言培养单位可以考虑互相推荐生源。针对本次会议的议题,杜国平教授认为可以进一步展开,推广到硕士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乃至国民教育的层面上去。
4月14日上午8:30,全国逻辑学博士生培养工作联席会议继续在中关新园7号楼3层305会议室举行。南开大学任晓明老师和南京大学张建军老师先后主持会议。
刘叶涛老师介绍了燕山大学逻辑学硕士点的基本情况。2004年以来,燕山大学逻辑专业硕士招生人数总共为128人,其中111人已毕业。06年招生最多,招了20人,其中13个人试图考博,7个人去了别的学校的博士点。2013年招考名额减少了名额,只有3个。从2012年开始,一级学科的招生完全不考逻辑,一个一级学科一个培养方案,逻辑学有5个老师,但大部分工作只有2个人在做。
杨金榜老师简要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逻辑学硕士点的基本情况。在中央财经大学,逻辑学是唯一授予哲学学位的专业。该校从06年开始招收逻辑学硕士研究生,每年名额只有3个,至今已毕业的学生和就读学生总共只有10名。师资方面,一共4位老师,职称都是副教授。
东道主北京大学逻辑学中心主任周北海详细介绍了北大逻辑学博士点的情况,包括博士生基本情况、教学培养以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等方面。
在博士生基本情况、博士论文及毕业去向方面,从1984年开始,北大逻辑学开始有了第一类博士,至2013年,共有邓生庆等19名毕业生。博士论文为逻辑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逻辑史的分别为11、4、2、2人。毕业去向方面,毕业后去高校的居多,也包括再读学位、政府部门、部队、无名职业等。在校生为14人。研究方向有逻辑学、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分别为10、2、2人。
教学与培养又包括博士生培养方案、特点、效果、重点研究方向、存在的问题、招生情况的生源和招生方式等方面。博士生培养方案规定学习年限是4年,学分是1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为“逻辑前沿问题(上、下)”,各占3学分,其余都是选修课。这6个必修学分从博士第三年开始才计入成绩。特点之一是前沿问题讨论班,该讨论班主要用于逻辑前言问题的讨论。形式很特别,老师和同学在讨论班上都要做报告,有时不定期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做报告。同时,强调研究意识、科研劳动教学;坚持逻辑基础课标准,强调技术基础;博士生硕士生课程打通,研究生本科生课程打通;国际化、出国访问交流机会比较多。而讨论班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学和培养效果方面,从事逻辑方向的占绝大部分,都要求至少有一定的逻辑技术基础;毕业论文具有较好的质量。
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生源质量、论文质量、就业情况等方面。生源质量方面,由于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有些人申请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导致人才流失,这对研究团队是一个不少的损失。论文质量方面,周老师引用了张家龙老师的话“如何提高论文质量?要有原创性”,而如何保证论文有原创性呢?如何做到既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又要避免民科的过激走偏做法?就业情况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不需要招收人才,这是绝对饱和;而有些用人单位虽然需要人才,但由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学历要求提高,而青睐于有海外背景的人,以及海外背景毕业生对本土背景毕业生的冲击,博士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另外,周老师还介绍了北大逻辑学的招生生源、招生方式的变更等情况。
之后是自由讨论时间。刘壮虎老师对周老师的介绍做了补充发言。南开大学任晓明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陈慕泽老师、西南大学唐晓嘉老师、北京大学王彦晶老师、清华大学刘奋荣老师、华南师范大学胡泽洪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冯棉老师、北京师范大学郭佳宏老师等先后就博士生合格的下限标准、博士生培养的就业、暑期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暑期学校应如何开展、国内学者对暑期学校的committee要有自主权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对《逻辑学博士点合作备忘录》进行了讨论,在“开展各高校博士点的合作培养试点”、“加强国际合作,由各博士点不定期的举办中外合作的高水平的暑期学校”、“筹建合作单位之间博士点培养工作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合作单位之间硕士生培养与博士生培养的衔接”、“加强合作单位与博士后流动站之间的合作”等九项措施上达成了共识。
(李熙、吕相洋、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