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s» Events» 【LLCC】6月15日北京大学语义地图特别研讨会

【LLCC】6月15日北京大学语义地图特别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6-06-10 作者:

 

 

主讲人:葛鉴桥博士、郭锐教授 

时间:2016-06-15 (周三)14:00

地点:北京大学哲学系2号楼B112(地下) 

 

2016428日,Nature刊登了一篇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大脑在加工自然言语(natural speech)时表征不同语义的研究文章。该研究随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次特别讨论会将先请葛鉴桥博士对该项工作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以及主要争论点进行介绍。之后请郭锐教授介绍相关的语言学领域的语义地图模型。本次讨论会希望能进一步引起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兴趣,促进更深入的交流、探讨与合作研究,我们会尽量留出足够时间讨论。

 

Nature 文章:Huth, A.G., de Heer, W.A., Griffiths, T.L., Theunissen, F.E., Gallant, J.L., 2016. Natural speech reveals the semantic maps that tile human cerebral cortex. Nature 532, 453–458. doi:10.1038/nature17637

 

报告1:语义的花砖铺满人脑皮层?

主讲:葛鉴桥 博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

摘要:介绍 Huth et al. 文章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以及主要争论点等。

 

报告 2:语义地图模型概观

主讲:郭锐 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摘要:语言中存在不少多功能(polyfunctional)语法形式,即同形多义现象,如上古汉语的介词可引介处所、来源、时间、比较对象、受益者、施事等多种题元角色,现代汉语的副词可表示补充、持续、重复、还原等含义,双宾语结构可表示给予、取得、称呼、使受损等意义。这种多功能现象常具有跨语言的共性,比如英语的again也有重复、还原、补充等意义。语言类型学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其基本思路是:某种语法形式若具有多重意义,而这些意义在不同语言/方言里也有以同一个形式表达的现象,则这些意义间的关联绝非偶然,可能反映了人类语言在概念层面的一些共性:某些意义之间距离近,容易相互演变,形成直接的关联,由此造成同形多义现象;某些意义之间距离远,不易相互演变,不形成直接关联。语义地图模型通过构建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来反映人类语言的意之间的关联;多种意义彼此间的关联格局反映的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不同语言/方言以及同一语言/方言的多个语法形式(包括虚词)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在这张反映共性的底图上切割出不同的语义地图。Croft(2003)认为,概念空间代表人类交际所需的概念知识的普遍结构。人类语言的所定义的范畴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映射(map)到一个共同的概念空间,这个概念空间表达了人类共同的认知遗产(cognitive heritage),是人类心智(human mind)的布局(geography)

发布时间:2016-06-10 13: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