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要简述了克里普克有关虚构名称的思想。他主张,(1)“存在”是个体谓词,形如“某某存在”的单称陈述并不等值于“如此这般性质得到例证”的陈述,对于指称对象的识别依赖于历史链条,普通专名如此,虚构名称也是如此。(2)虚构对象的存在是一个经验的问题,它取决于某些作品或者故事是否已经被写作或者讲述出来。(3)虚构作品就是一种假装。虚构角色是被假装具有指称对象,在故事中出现的那些命题,不是就某个特定的人所做出的真正的命题,它们只是假装的命题。(4)对含有虚构名称的命题的真值的判定需要区分为内外语句。对于内语句而言,克里普克持有假装理论,默认了虚构算子——“在故事中”;而对于外语句而言,他持有人造物理论的观点,主张命题的真值不依赖于虚构,而是根据现实情况。
Q:表示提问 A:表示回答 S:表示补充
邢滔滔Q:你人造物理论和假装理论都是克里普克提出来的,它们相容吗?你前面说假装理论认为虚构对象既没有指称对象也没有意义,但假装理论却是假装有指称有意义的。
彭杉杉A:确实有反驳克里普克的观点是针对这一点来说的,克里普克观点似乎不能自圆其说。
刘壮虎Q:什么是在故事中为真?故事中可能会出现矛盾。
彭杉杉A:比如小学判断题,要判断像“福尔摩斯是一个侦探”这类命题的真假,我们会说它是真的,其实是说它“在故事中”是真的,克里普克就认为一般的含虚构对象的句子有外语句和内语句之分,内语句就是上面说的“福尔摩斯是一个侦探”,外语句比如“小明特别喜欢福尔摩斯”,小明是现实中的人物,这类命题我们判断真假就要根据现实情况来看。
邢滔滔Q:(4)跟(2a)矛盾还是跟(2b)矛盾?因为这两个解释是不一样的。
彭杉杉A:(4)与(2)就直接矛盾了,那它不就跟两个(2)的解释都矛盾了嘛
邢滔滔Q:不能这样。他这里是说(2)是真的,那么把(1)代进(2)中,就得到与(3)矛盾的命题来了。
刘壮虎S:如果按照限定摹状词解释的话就矛盾了,那我就可以用(2b)的解释使它不矛盾,所以就说不能说是限定摹状词了。
邢滔滔Q:福尔摩斯是抽象的,我怎么指称它?因为没有因果链条,他不是描述论,是直接指称理论。
邢北海S:福尔摩斯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但抽象还是具体不是主要问题,就想问这个链条怎么实现?他不像现实的专名,是先有一个人,然后起个名字,福尔摩斯则是一堆故事构成的,不是事先有的。
彭杉杉A:克里普克并没有细说,但我认为还是人造物理论,当作品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对象就出现了,但关于这一点,虚构对象是作品出现之后才出现的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也是没有定论。
邢北海Q:你是什么观点呢?反驳他还是支持他?
彭杉杉A:我是介绍性的,最后提出了他理论的一些不完善之处。我也没有看到关于这一点克里普克是怎么解答的。
刘壮虎Q:故事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如果没有联系的话,历史故事怎么算?
彭杉杉A:后面克里普克有区分,纯虚构的,或者跟现实人物相关的,后面会讲到。
刘壮虎Q:这里有一个很不好的假设,就是故事是不矛盾的,如果矛盾的故事那怎么判断它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故事是矛盾的那么就不能想象可能世界了因为可能世界是一致的。
邢滔滔S:故事里面可以矛盾,编码可以有矛盾。我们可以没矛盾地谈论一个矛盾对象。数学公式什么的不使用于故事内部,虚构出来的人物就已经到社会里面了。
刘壮虎Q:假装理论当中怎么可以赋真值?
彭杉杉A:我也有这个疑问,按照我的理解,按照故事这个前提,“福尔摩斯是侦探”就是真的,如果故事是矛盾的,那么“福尔摩斯是侦探并且福尔摩斯不是侦探”就也是真的。
刘壮虎S:那你这就没有意义了,真值可以随便赋予了。不能说故事里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真值就乱套了。
邢滔滔S:故事里面不一定是古典逻辑,可以不说真。
刘壮虎Q:我们的存在是作为虚构人物的存在,如果单独问“哈姆雷特存在吗?”这句话什么意思。如果每个人物都加上作为虚构人物这个摹状词的话就不存在问题了,如果单独问存不存在就不能再加其他的了,这要怎么回答?
彭杉杉A:我在后面的小结里也对这一点提出了质疑。
刘壮虎Q: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一个辖域问题,并不是这个人不存在就说关于他的所有句子都是假的。原子句还是可以说的。
彭杉杉A:对,这里是不严格的。
刘壮虎Q:你后面说奥巴马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小说当中有一个人,现实当中还有同样的一个人,那么当具体的时候我们是谈小说中的奥巴马还是现实中的奥巴马,这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虚构人物在小说当中的状态,一个是虚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的状态,这是两个不同的人,好像这里区分地不清楚。
彭杉杉A:这也是我的问题,我也不太清楚。就像刚才提到的奥巴马,我们怎么知道是谈的现实世界中的奥巴马还是小说中的奥巴马。
刘壮虎Q:希腊神话,基督教故事,你说这讲的还是现实中耶稣的一个虚构吗?这种涉及到宗教、神话这种人,跟拿破仑到底有什么区别?克里普克有这个区别吗?
彭杉杉A:克里普克没有关于神话的这种分析,两者应该是不同的,我没太注意他有没有区分这两种。
刘壮虎Q:比如孙悟空是《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还是原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能不能有一个阶段,后面的就不再跟前面的有一个关系了,存在成了一个新的个体。历史链条是不是能断开?
邢滔滔S:它取决于结果,后人可以给他改,但这个社会文化接受什么样子,那就不一样了,它是文化创造的,文化断开了它就断开了。文化认为它还是那一个,就没有变。
郑植Q:根据假装理论,哈姆雷特是假装出来的,那么故事《王子复仇记》这个作品是实在的吗?
彭杉杉A:说到这一点了,作品也是一个假装,但是对于虚构作品这个文本而言,比如《王子复仇记》、《福尔摩斯》这个物理文本这是真实的,克里普克提到了这一点,但虚构作品并不像物理文本一样存在,但是也不能说它们不存在。
郑植Q:如果说作品在本体论上也是存在的话是不是就有点反直观了,比如我评论一部作品其实是评论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我的观点是这样,如果作品不存在的话,有点反直观,如果作品存在的话,那个人物不存在,也就是说整体存在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却不存在,这怎么能行?
彭杉杉A:克里普克不是说的作品不存在,而是说作品是虚构的,他还特意强调作品不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的部分也不是不存在的,它就像是假鸭子一样,它不是不存在,只不过不是真实的鸭子,但并不代表它是不存在的,它是抽象的存在而非具体的存在。
刘壮虎S:它这个存在的概念跟我们平常理解的不太一样。
周北海Q:不要总说克里普克怎么说,你一直在说克里普克的观点,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彭杉杉A: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有很多的讨论,其实我个人是比较倾向假装理论的,这都是一个假装,但是我对文献看得不是特别多,我的直觉是假装理论更符合。
周北海Q:你克里普克的书看了多少,看你的reference写了很多。
彭杉杉A:后面的这些人的虚构理论我看了他们主要的观点,虽然不能说出文章的原话,但是他们的观点我还是清楚的。我看完文献之后,问题比较多,我也在想,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我自己的系统的想法,但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周北海Q:就是说克里普克这个因果历史理论遇到虚构名称这样的挑战之后还没有一个回答,是不是说这还是一个挑战,因为并没有正面回答。
彭杉杉A:不能这么说,克里普克说它这个根本不是名称理论的一个挑战。
刘壮虎S:它已经跟名称理论没有关系了,已经算是两个理论了,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把虚构对象包括进去。
首先补充一点克里普克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提出过程:弗雷格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观点是“涵义决定指称”,而后维特根斯坦和塞尔则提出名称的意义不由单个摹状词来确定,而是由一组或一簇摹状词来确定。克里普克提出他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专名没有涵义只有指称。面对专名没有涵义如何命名的问题上,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他认为在命名之初要举行一个仪式,在这一仪式中对象的名称按实指或摹状词的方式来确定。这里所涉及的摹状词并不与对象的名称同义,它只是被人们用来规定指称对象而已。对象的名称被确定之后,就按照历史因果链条在社会中一环一环地传播开来。对虚构对象亦如此。
此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虚构对象如何确定指称?答:因果历史链条。虚构对象存在吗?答:人造物理论,看是否被写作或创作出来。虚构对象的真值?答:内语句默认虚构算子“在故事中”;外语句看实际情况。
整个报告过程的优点:讲话温柔,笑意满满,态度谦虚,有想法,针对克里普克的一些论证会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明在课下有看书的积累。缺点:ppt觉得可以再做得好一点,一页上最好写一个标题,不要只是平铺英文原文,要讲明这里讲的是什么,因为英文本来就不太能抓住重点。另外,也希望能够引用一些针对克里普克的虚构对象理论的重要的反驳,更有助于理解。
另外,两个小问题:①两个因果历史链条的情形,马可波罗将“马达加斯加”指称原理非洲的一个岛屿,而实际上土著人将“马达加斯加”指称非洲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马达加斯加”这个名称有两条历史因果链条,并且他们是在中间发生了交叉,那么当听到“马达加斯加”这个词时该怎么确定它的指称?②按照克里普克的观点,“贡扎多是虚构对象”是假的,因为它是虚构的虚构对象,这里不太直观,或者有这种高阶虚构存在的合理性理论吗?
从你的回答来看,你并没有细看他们的这些文章,那么他们到底回答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个还要细究,虽然大概理论是什么样子你知道,这是一个下次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关键就还是前面的问题, 你要给一个清晰的结果、状态,你要做一个介绍就要把这个情况介绍完了,后面这一部分如果我不问你的话可能就看不到,还有如果最后这个问题依然是一个问题的话,就应该给它一个困难在什么地方,有一个你思考的过程,它难在哪儿,你认为解决了什么,还是他们都这么认为,总之你的相关文献看得不是太够,可能你准备得太仓促,在报告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不能给大家一个清晰的回答。另外,你这个ppt也需要改进,一页要有个标题,不要只是把原文搬过来,要大家边翻译边听你说,关键还是要有想法,介绍别人的东西时,自己也得有想法。